LSD丨泊心域生活艺术馆—“第二十五小时”
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,地理概念上的“远方”变得前所未有地容易抵达,但由身而心的诗意却难得发生。
LSD将这种诗意的瞬间,视为“第二十五小时” 的增量体验——从日常的、既定的时程中抽离出来,通过感官的松弛,得以延伸时间的体感。通过体验的不断叠加,将这种碎片化的瞬间零存整取,在泊心域生活艺术馆,打造一个文化慢社交空间。
与自然共鸣
项目实景图
阶梯以木质包裹,加入可移动的桌几。阶梯间次镂空组合,带来必要书籍收纳空间的同时也形成了更丰富材质层次。恰当的围合度,将这里分离成可供阅读、交谈及展览的独立空间。
在一个四方的“盒子”中,视线会逐光而行。书塔内部因循外部的材质关系,温和而亲厚,仿佛可以被忽略,而人的视线会不自觉地被顶部的光源所吸引,拾级向上。
设计中,形体与空间的形式、特征被刻意限制,室内功能跟随空间体验的转换而转换。
在被制造的路径之中,艺术装置成了空间的锚点,多向展开后序空间。以时间为元素的装置穿插在其中,不断强化空间记忆。
LSD联合ARTLESS为项目量身打造的IP“咕咕”,与植物博物馆做了巧妙的结合,并为后续空间的材质与视觉形成铺垫。
人们对美的意识往往来源于突然开启的过程,它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依赖于既定习俗的影响,也与固有的环境特征无关。无论多么熟悉、平常的景象都可能在某一刻展现出平时难得一见的特质,而对现实事物的重新审视,往往就是一种审美体验。
比如,清水泥。作为一种现代材质,它不存在于任何文化的既有图景里,它稀松平常。而当它被大面积地使用、诚实地裸露着,整个空间突然形成颇具野性的趣味,同时,它又是温和的,经过木头、布料与绿植的互相咬合,清水泥也有了自然的意味。
我们在这里尝试构建一种可同时满足人的情感、自然的渗透、建造的需求之间的共生状态,也许,从更广义的维度上来说,也是当代都市环境中关于乡土、关于需求、关于心居的更为复杂的理想图景。
项目信息